Skip to main content

刘备已经支撑不下去了,曹操为何却急忙地退出汉中?

  汉中之战打到后期,实际上刘备已经支撑不下去了,当时蜀汉集团已经动员成都到了"男子当战、女子当运"的地步,当时如果曹操胆子够大,拖上刘备几个月,刘备大概率就会因为后勤不济而不得不被迫撤退。但曹操抵达汉中仅仅待了两个月后,就着急忙慌地退出了汉中,刘备因此险胜一把,那这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
  公元215年,曹操灭掉汉中张鲁后,由于年纪大了的关系(61岁),他对统一天下的信心产生了动摇,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灭掉刘备和孙权了。因而自此之后,他本人就不再亲自挂帅出征,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内政,即为篡汉称帝做准备。

  至于军事方面,曹操将自己地盘的南部划为三个防区,对刘备和孙权以防守为主。

  当时曹操具体的部署是这样的。东线由夏侯惇坐镇,张辽、乐进、李典辅助配属(张辽、乐进为五子良将),防孙权;中线由曹仁坐镇,防关羽;西线由夏侯渊坐镇,徐晃、张郃、曹洪、曹真、曹休和郭淮辅助配属(徐晃、张郃为五子良将),防刘备;

  至于曹操,他只留曹彰和于禁在身边,作为机动部队使用。

  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人都知道,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,都是当时的猛将。曹操分别把两个五子良将部署在淮南和汉中,这就足以可见他对淮南和汉中的重视程度了。

  曹操在部署期间,孙权来攻合肥,此一役即历史上的"逍遥津之战",孙权被张辽打的惨败。而他的惨败让曹操志得意满,认为自己的部署没有任何毛病。刘备、孙权都是鼠辈,对自己构不成威胁。结果他这一得意,就大意了。

  合肥之战两年后,刘备发动汉中之战,企图一举吞掉汉中。起先,曹操很是重视,多次提醒夏侯渊要注意刘备的动向。刘备见夏侯渊有防备,就没敢轻举妄动,只是让张飞、马超、雷铜和吴兰沿着阳平关向西,攻打武都郡,借此绕过曹军防守严密的阳平关。

  夏侯渊得知后,也派遣曹洪、曹休、曹真等人前去迎战。战至218年三月,刘备军将领雷铜和吴兰被斩,张飞、马超跑路。张飞失利后,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,打算断绝汉中与武都的联系,顺便绕过阳平关,但这一部署也被徐晃拦截,陈式所部被徐晃打的死伤惨重。

  西线两战皆胜,让曹操非常高兴。据史料记载,曹操"甚喜"。

  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,晃别征破之,贼自投山谷,多死者。太祖闻,甚喜。——《三国志·徐晃传》

  刘备连输梁场,非常恼火,于是,就有了汉中之战的第三次战役。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七月,刘备亲自率军抵达阳平关下,与曹军进行决战。曹操得知消息后,心里又是一紧张,他也在邺城整军,准备救援汉中。并在九月,也率军抵达长安,为夏侯渊助威。

  秋七月,治兵,遂西征刘备,九月,至长安。——《三国志·魏武帝本纪》

 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面,刘备被夏侯渊堵在了阳平关下,一步都不能前,战争陷入了尴尬的僵持局面,而这种局面对刘备很不利。因为刘备从成都攻汉中,补给线长达一千五百多里,而曹军可以直接在汉中就地补给。双方的战争消耗是不对等的。

  为了尽管解决汉中的僵持局面,刘备于是便在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二月,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——亲自率一支部队沿狭窄的金牛道,向南渡过汉水,再冒险的翻越米仓山西北段,绕到阳平关的背后,找夏侯渊决战。

  夏侯渊听说刘备绕到了自己身后,并在定军山设下大营,做出与自己决战的态势后,感到莫名的紧张。他有点坐不住了。于是他紧急把张郃从广石前线调回,与自己一起出阳平关,跟刘备在定军山下决战。

  刘备听说夏侯渊亲自来了,很是谨慎,他没敢立即下山迎战,而是依山固守,跟夏侯渊相持起来。按照刘备的设想,他在定军山上,夏侯渊只能仰攻,他居高临下,握有主动权。夏侯渊拿不下定军山。事后的发展果然如刘备所料,夏侯渊拿不下定军山,就在山下修鹿角作围(鹿角就是一种带刺的防御栅栏),以防刘备军居高临下攻他。

  不过战争打到这里,刘备仍然是被动的。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,刘备从成都到汉中,补给线一千多里。并且阳平关也掌握在曹军手上,刘备的大军被挡在关下。刘备他是带了一支偏师在定军山与夏侯渊决战,这个举动是非常冒险的行为。如果这一战败了,他的大军就崩了。

  远在长安的曹操知道前线的这一情况,并且根据前两战取胜的经验,曹操产生了一种错觉判断,他认为刘备跟孙权一样,都是个鼠辈。并且曹操还认为,刘备从成都攻汉中的后勤补给线太长,以刘备的实力来说,打汉中是得不偿失。

  基于这两点判断,曹操对刘备的行动也就没太当回事。认为刘备此次进攻汉中也就是挠痒痒之举,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己撤退。他也没往汉中派增援。然而曹操没有想到(刘备也没想到),夏侯渊这个棒槌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错误决定。

  刘备见夏侯渊和张郃在山下修围栏,就派人去烧围栏。夏侯渊见围栏着火,就命人挑水去灭火。刘备见魏军大乱,就派人去袭击张郃,打的张郃军心大乱。夏侯渊见张郃军心大乱,害怕张郃被打垮了,自己就被蜀军包圆,于是他就分出一半的兵力去救张郃,结果他这一分兵,就完蛋了。

  当时刘备军的头号智囊法正在山上发现魏军居然分兵了,便瞅准机会,建议刘备派出一支精兵奇袭魏军(按三国志的记载,这支精兵的统帅是黄忠)。当这支精兵下到山下后,居然意外发现身为统帅的夏侯渊正带着士兵救火。然后这支刘备军也不客气,直接冲进曹营,把正在忙于救火的夏侯渊砍死了。

  备夜烧围鹿角。渊使张郃护东围,自将轻兵护南围。备挑郃战,郃军不利。渊分所将兵半助郃,为备所袭,渊遂战死——《三国志·夏侯渊传》

  当曹操听说夏侯渊被斩后,整个人当场就愣住了。他是千算万算,就是没有算到夏侯渊会如此愚蠢。遂即,他亲点大军进入汉中与刘备决战,准备夺回汉中。然而,曹操是老糊涂,他亲自出马,居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——与刘备对峙时,把自己的补给线暴露在了刘备眼皮子底下。

  由于汉中供养不起曹操大军的粮草,所以曹军的后勤要从关中运来。而时间紧,曹军的粮草只能从褒水走河道,然后再从褒水转汉江,最后再运到前线的。这样的运粮路线,刘备把汉水河道切断,曹操就断粮了。

 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此,刘备自己在定军山上吸引曹操,另派黄忠、赵云袭扰曹操在汉水上的补给船。耗了一个多月,曹军的军心士气大大降低。曹操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,及早班师,便令人强攻。结果曹军强攻不克,死伤惨重。军心士气跌入谷底。

  军心问题是会传染的,并且关羽在荆州,孙权在淮南,都有相当多的机动兵力。如果曹操久在汉中对峙,其它战场的不可控因素太大。若因汉中而丢襄阳或淮南,这就得不偿失了。于是,曹操赶紧下令撤军,十多万百姓和十多万魏军如同丧家犬一般,赶在刘备主力进入阳平关前,火速撤离了汉中。

  以上就是曹操失汉中的大致过程。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,曹军全程占据主动权,即便刘备斩了夏侯渊,反客为主进入汉中,曹操也依然有主动权。但是曹操仇人多,提前又没有做好准备。他在汉中根本耗不起!当刘备稳坐定军山,切断他粮道后,他就打不下去了。

  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皮肤暗黄是因为脾虚吗?

气色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非常的重要,它不但关系到女人的容颜,而且也是健康与否的一种标志,如果一个女人气色不佳,往往会给人一种病恹恹的感觉,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要衰老一些,生活中有很多的女性面色蜡黄,没有红润气色,这可能是因为脾虚所引起的。 因为一个女性如果出现了脾虚时,她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也是比较差的,就算吃了再多食物,身体也没有办法吸收,所以说,这个时候就要做好健脾养胃的工作,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,如果想要改善脾胃功能,也可以常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,脾胃好了,造血功能也会强了,皮肤慢慢也会出现红润之色。 皮肤暗黄是因为脾虚吗?女人做好3件事,调理脾胃,气色越来越好 1、规律作息 很多女性出现了脾虚,有可能是睡眠不足,长期熬夜所导致的,所以说,如果想让脾胃功能正常,最好做到不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,这样才能补气养血,使气血更充足,面色更红润,而且在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,以免腹部受凉,加重脾虚。 2、饮食调节 如果女性出现了脾虚时,也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调节,可以在平时多吃一些可以健脾养胃、改善脾虚症状的食物,比如适量的吃一些粥类、山药、芡实等,都有很好的补脾养胃的作用。 3、睡觉之前泡脚 女性如果出现了脾虚时,最好做到每天晚上坚持泡脚,因为在泡脚的时候,脚部受到热水的刺激,更容易打通脾经和胃经,可以使脾胃得到滋养,改善皮肤蜡黄的现象,在泡脚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水温,不要过烫,时间不要过长。

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主人公是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哪个成语典故

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意思?比喻一切都已然都具备,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,这事就能成了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和一场战役有关,那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主要人物是:诸葛亮、曹操、刘备等三国人物。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故事怎样?   故事: 公元208年,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,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,再攻打孙权。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,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。   当时,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,而曹操兵多将广,处于压倒性优势。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,商讨破敌良策,两人不谋而合,都主张只有火攻,才能打败曹操。  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,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,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。这时正是冬季,只有西北风,如果用火攻,不但烧不着曹操,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,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。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,急得口吐鲜血,病倒在床上,名医、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。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,问他为何得病。周瑜不愿说出实情,就说:“人有旦夕祸福,怎能保住不得病呢?”  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,就笑着说: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怎能预料到呢?”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,非常惊讶,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。诸葛亮说:“我有个药方,保证治好您的病。”说完,写了16个字,递给周瑜。这16个字是: 欲破曹公,宜用火攻;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   周瑜一看,大吃一惊,心想:“诸葛亮真是神人啊:”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,便请教破敌之策。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,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,就对周瑜说:“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,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,你看怎样?”周瑜高兴他说: “不要说三天三夜,只一夜东南大风,大事便成功了:”  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,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,马上进兵。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,然后登坛烧香,口中念念有词,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。   半夜三更,忽听风响旗动,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,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,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。   周瑜部将黄盖,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,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;一声令下,士兵们顺风放火。风助火势,火借风威,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,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,兵马损失不计其数。在烟火弥漫中,曹操仓皇逃命,从小道退

铁莲花:一种专为女子发明让女子生不如死的酷刑

  酷刑,顾名思义是指残酷的刑罚,翻开中国的历史,刑罚俨然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历史,自夏商周开始,一直到明清时期,什么剥皮,腰斩、车裂......等等,多到数不胜数,尤其是清朝时期,这里的刑罚又有满清十大酷刑,据说这十大酷刑不论哪一种但是说出了都能让小儿夜哭,但是,记住这个但是,以上这些酷刑都是针对男主的,但不要以为古代对女子有多么的仁慈,听说过铁莲花,现在小编将为大家介绍铁莲花那个让女子生不如死的酷刑。   什么是“铁莲花”?   “铁莲花”——当女囚坐的上去时,狱卒拉动木马尾部的一个机关,“铁莲花”便会一开一合地在她的下体内不停旋转,让女囚顿时痛疼难忍,大有生不如死之感。   那么,“铁莲花”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残酷的刑具,为何会让古代女人望而生畏、听之胆寒、坐之魂飞魄散。   铁莲花,一种专门为女子开发的酷刑   据有关资料记载,“铁莲花”是中国古代一种酷刑,专门针对那些所谓“不守妇道”的女人而制作的。   古时候有一种针对女性的酷刑叫做“骑木驴”,也叫做“骑木马”,而致命的铁梨花就隐藏在“木驴”的背部,对于那些所谓“不守妇道”的女人,通常让她们骑在“木驴”上,官吏审问时如果不老实交代罪行,官吏就会命衙役们转动木驴上的旋转铁梨花,对女性下体进行折磨,这时候他们往往痛疼难忍,叫声凄厉,发出哀求,甚至昏厥过去。   原来,“铁莲花”是一种由锋利铁片组成的花朵状刑具,形似莲花,所以取名“铁莲花”。不难想像,当它展开并转动时,能把一层下体的血肉绞下来……因此,只要狱卒拉动木马尾部机关,“铁莲花”便会一开一合插入其下体,并不停地旋转,当即令女性痛不欲生,大声哭喊。堪称中国古代最残酷的经典刑具之一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第一次女性罪犯被判“骑木驴”,应该在北宋时期。   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中就有关于北宋时期女人“骑木驴”的描写。那是在武松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,惯拉皮条和教唆杀人的王婆被判处“剐刑”:大牢里取出王婆,当厅听命。读了朝廷明降,写了犯由牌,画了伏状,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,四道长钉,三条绑索,东平府尹判了一个"剐"字,拥出长街。两声破鼓响,一棒碎锣鸣,犯由前引,混棍后催,两把尖刀举,一朵纸花摇,带去东平府市心里,吃了一剐。”   其实,在北宋时期,所谓“木驴”通常是一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