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韩琦被赞誉:“相三朝,立二帝”,那么他在军中威望如何?

  韩琦文能安邦,武能定国,"相三朝,立二帝",劳苦功高,名垂青史。将出将入相的韩琦誉为撑起北宋半壁江山的顶天柱,毫不为过。韩琦在军中威望如何?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
  造福地方

  韩琦步入仕途,先后辗转各州出任父母官。每到一地,他总能发挥理民得法、治军有方特长,因地制宜制定法规和教令,修葺国库与粮仓、整治掌管兵器的官署、"劝农兴学",深受当地官民赞誉。

  蜀地赈灾,是韩琦地方官生涯的首秀。面对遍野饥民和混乱的地方管理制度,他先雷厉风行开仓放赈,"活饥民百九十万。"再采取减免赋税、开除不称职官吏、裁减冗官杂役等利民措施,首秀赢得碰头彩。

  在定州,他充分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,果断采取"威恩并行"策略应对定州兵闹事。为激励士气,他宣布战死沙场者重赏其家人,官府负责抚养战死者的寡妻幼子。他潜心研究仿制古阵法,令将士反复演练,最终把定州兵打造成一支精锐劲旅。

  不久,因朝廷派到地方协助防守的京师精锐部队龙猛卒扰民惹事,韩琦毫不客气把将他们全部赶走。韩琦的责任担当得到宋仁宗的诏书褒奖,也由此成为地方官员的标准和楷模。他转任并州时,定州百姓"争欲遮留公,使不得出。"

  韩琦到并州后,得知宦官廖浩然倚权仗势无法无天,毅然奏请朝廷将其召回。廖浩然回京后,被宋仁宗处以鞭刑。并州百姓闻知,无不欢欣鼓舞。

  因几块原属宋朝的土地被辽国觊觎冒占,韩琦召来辽国贵族,出示相关文字依据,有理有据收回国土,并令立石为界。他又奏请朝廷,在并州"垦田至九千六百顷。"

  他镇守大名府时,勤政爱民,百姓"为立生祠。"担任故乡相州知州期间,"相人爱之如父母"。

  抗击西夏

  西平王李元昊称帝自立建西夏后,韩琦被朝廷任命为陕西安抚使,全力应对西夏威胁。此时的韩琦,"年甫三十,天下已称为韩公。"

  韩琦先上疏为战败被俘的边将辩明冤屈,又力荐启用被贬外地的范仲淹,与自己联手辅助主官夏竦、共同抗击西夏。

  韩琦在战略上藐视敌人,认为西夏兵马"众不过四五万人",力主采取"先发以制贼"战术。范仲淹则建议尽量稳妥,展开防御持久战与敌周旋。夏竦将皮球踢给宋仁宗,宋仁宗倾向一劳永逸,诏令韩琦与范仲淹共同出征。

  遗憾的是,任福置韩琦"诱敌深入、一举全歼"的手令,贪功轻进,吞下西夏诱敌深入的诱饵,使宋军在好水川折损将士近七千人。

  夏竦在任福遗体上翻出韩琦的手令,极力为他开托:"言罪不在琦。"韩琦却寝食难安,上表弹劾自己用人不当,情愿承担战败责罚。朝廷予以降职一级处分,依然重用他抗击西夏。

  韩琦知耻后勇,多次取得胜利,使"西贼闻之心骨寒"。他与范仲淹联手抗击西夏,"名重一时,人心归之,朝廷倚以为重,故天下称为'韩范'。"西夏与宋朝签订"庆历议和"协议后,韩琦与范仲淹双双奉调回京。

  和平阳光乍现,李元昊却出尔反尔,狮子大开口向宋朝提出十一条不合理诉求。宰相晏殊与朝臣们人心厌战,准备全盘接受。韩琦上《论备御七事奏》,旗帜鲜明表示反对。他条分缕析归纳出朝廷急需处理的七条要务、拯救时弊的八条具体措施,被宋仁宗全部采纳。

  为相十载

  韩琦为相后,"与富弼齐名,号称贤相,人谓之'富韩'云。"他礼贤下士,一视同仁,善于选拔重用贤才,甚至放手使用有能力才学的持不同政见者。他胸襟开阔,能力超群,被视为与汉相周勃和唐相姚崇比肩的贤相。

  宋英宗刚即位,便突染恶疾,不得不由"太后垂帘听政。"一些宦官因常遭宋英宗训斥,经常在曹太后前挑拨离间,致使两宫渐生嫌隙,关系恶化。

  韩琦主动化解两宫矛盾,先安抚好满腹委屈的曹太后,再以孝道委婉规谏宋英宗,使"帝大感悟。"宋英宗病愈后,曹太后撤帘归政,母子和好如初。

  西夏再次大兵犯境,韩琦果断提出"停岁赐,绝和市"建议,并遣特使前去问罪。部分朝臣列举宋仁宗时对西夏的几次战败事例,认为此举过于冒险。

  韩琦胸有成竹分析:"西夏国王只是个狂童而已!何况我朝边防力量早已远超当年。官家只管派特使前去,必定降服他!"宋英宗依计行事,西夏果然上表谢罪。宋英宗心悦诚服告诉韩琦:"一如所料!"

  忠言逆耳

  宋神宗即位不久,韩琦便被御史弹劾大摆"执政三世"的老资格,飞扬跋扈到不去文德殿押班。深知宦海风险的韩琦果断谢绝宋神宗多次诚心挽留,毅然辞去相位。

  韩琦辞相赋闲后,忧国忧民之心依旧。他发现王安石变法颁行的"青苗法"弊端过多,忧心忡忡上疏:"按青苗法规定,百姓不论贫富,一律均可配借青苗钱。

  可是,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,原本就是兼并富裕之家,居然也堂而皇之贷到青苗钱,这与'抑兼并、济困乏'的变革初衷明显背道而驰!恳请废止!"

  宋神宗在朝会上将他的疏奏让群臣传看,感叹:"琦真忠臣,虽在外,不忘王室!"几乎动摇变法决心。王安石逐条批驳韩琦奏疏,公布于天下。韩琦又上疏,"申辨愈切",且反对实施"免役法"、"市易法"。宋神宗从天下大局出发,最终力挺王安石。

  辽国趁宋朝内忧外患之际,要求宋朝割让素有领土争议的代北地。韩琦接到宋神宗征求意见的手诏,上疏谏言必须拒绝辽国的无理要求,同时加强防范,随时准备武力反击辽国进犯。可惜,王安石再此出任宰相后,"悉以所争地与契丹,东西七百里,论者惜之。"

  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皮肤暗黄是因为脾虚吗?

气色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非常的重要,它不但关系到女人的容颜,而且也是健康与否的一种标志,如果一个女人气色不佳,往往会给人一种病恹恹的感觉,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要衰老一些,生活中有很多的女性面色蜡黄,没有红润气色,这可能是因为脾虚所引起的。 因为一个女性如果出现了脾虚时,她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也是比较差的,就算吃了再多食物,身体也没有办法吸收,所以说,这个时候就要做好健脾养胃的工作,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,如果想要改善脾胃功能,也可以常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,脾胃好了,造血功能也会强了,皮肤慢慢也会出现红润之色。 皮肤暗黄是因为脾虚吗?女人做好3件事,调理脾胃,气色越来越好 1、规律作息 很多女性出现了脾虚,有可能是睡眠不足,长期熬夜所导致的,所以说,如果想让脾胃功能正常,最好做到不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,这样才能补气养血,使气血更充足,面色更红润,而且在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,以免腹部受凉,加重脾虚。 2、饮食调节 如果女性出现了脾虚时,也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调节,可以在平时多吃一些可以健脾养胃、改善脾虚症状的食物,比如适量的吃一些粥类、山药、芡实等,都有很好的补脾养胃的作用。 3、睡觉之前泡脚 女性如果出现了脾虚时,最好做到每天晚上坚持泡脚,因为在泡脚的时候,脚部受到热水的刺激,更容易打通脾经和胃经,可以使脾胃得到滋养,改善皮肤蜡黄的现象,在泡脚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水温,不要过烫,时间不要过长。

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主人公是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哪个成语典故

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什么意思?比喻一切都已然都具备,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,这事就能成了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和一场战役有关,那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主要人物是:诸葛亮、曹操、刘备等三国人物。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故事怎样?   故事: 公元208年,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,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,再攻打孙权。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,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。   当时,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,而曹操兵多将广,处于压倒性优势。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,商讨破敌良策,两人不谋而合,都主张只有火攻,才能打败曹操。  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,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,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。这时正是冬季,只有西北风,如果用火攻,不但烧不着曹操,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,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。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,急得口吐鲜血,病倒在床上,名医、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。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,问他为何得病。周瑜不愿说出实情,就说:“人有旦夕祸福,怎能保住不得病呢?”  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,就笑着说: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怎能预料到呢?”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,非常惊讶,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。诸葛亮说:“我有个药方,保证治好您的病。”说完,写了16个字,递给周瑜。这16个字是: 欲破曹公,宜用火攻;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   周瑜一看,大吃一惊,心想:“诸葛亮真是神人啊:”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,便请教破敌之策。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,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,就对周瑜说:“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,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,你看怎样?”周瑜高兴他说: “不要说三天三夜,只一夜东南大风,大事便成功了:”  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,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,马上进兵。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,然后登坛烧香,口中念念有词,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。   半夜三更,忽听风响旗动,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,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,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。   周瑜部将黄盖,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,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;一声令下,士兵们顺风放火。风助火势,火借风威,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,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,兵马损失不计其数。在烟火弥漫中,曹操仓皇逃命,从小道退

铁莲花:一种专为女子发明让女子生不如死的酷刑

  酷刑,顾名思义是指残酷的刑罚,翻开中国的历史,刑罚俨然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历史,自夏商周开始,一直到明清时期,什么剥皮,腰斩、车裂......等等,多到数不胜数,尤其是清朝时期,这里的刑罚又有满清十大酷刑,据说这十大酷刑不论哪一种但是说出了都能让小儿夜哭,但是,记住这个但是,以上这些酷刑都是针对男主的,但不要以为古代对女子有多么的仁慈,听说过铁莲花,现在小编将为大家介绍铁莲花那个让女子生不如死的酷刑。   什么是“铁莲花”?   “铁莲花”——当女囚坐的上去时,狱卒拉动木马尾部的一个机关,“铁莲花”便会一开一合地在她的下体内不停旋转,让女囚顿时痛疼难忍,大有生不如死之感。   那么,“铁莲花”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残酷的刑具,为何会让古代女人望而生畏、听之胆寒、坐之魂飞魄散。   铁莲花,一种专门为女子开发的酷刑   据有关资料记载,“铁莲花”是中国古代一种酷刑,专门针对那些所谓“不守妇道”的女人而制作的。   古时候有一种针对女性的酷刑叫做“骑木驴”,也叫做“骑木马”,而致命的铁梨花就隐藏在“木驴”的背部,对于那些所谓“不守妇道”的女人,通常让她们骑在“木驴”上,官吏审问时如果不老实交代罪行,官吏就会命衙役们转动木驴上的旋转铁梨花,对女性下体进行折磨,这时候他们往往痛疼难忍,叫声凄厉,发出哀求,甚至昏厥过去。   原来,“铁莲花”是一种由锋利铁片组成的花朵状刑具,形似莲花,所以取名“铁莲花”。不难想像,当它展开并转动时,能把一层下体的血肉绞下来……因此,只要狱卒拉动木马尾部机关,“铁莲花”便会一开一合插入其下体,并不停地旋转,当即令女性痛不欲生,大声哭喊。堪称中国古代最残酷的经典刑具之一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第一次女性罪犯被判“骑木驴”,应该在北宋时期。   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中就有关于北宋时期女人“骑木驴”的描写。那是在武松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,惯拉皮条和教唆杀人的王婆被判处“剐刑”:大牢里取出王婆,当厅听命。读了朝廷明降,写了犯由牌,画了伏状,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,四道长钉,三条绑索,东平府尹判了一个"剐"字,拥出长街。两声破鼓响,一棒碎锣鸣,犯由前引,混棍后催,两把尖刀举,一朵纸花摇,带去东平府市心里,吃了一剐。”   其实,在北宋时期,所谓“木驴”通常是一面